依附型態與親密關係的關聯

人們小時候的依附型態,可以預測長大後的依附型態,因為周邊的人際環境會影響我們腦的發展,而在3歲之前影響最大。

黃維仁(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家)

  情人分開時,失魂落魄;彼此重逢時,喜上眉梢!這像極了母親跟嬰孩分開時的「分離焦慮」。當母子重逢時,兩人好像又回到天堂一樣。我們可透過依附理論來了解:人為何會有強烈的愛恨?

四種依附型態的表現與影響

  依附理論(Attachment)是由 Dr. John Bowlby所提出,後來 Dr. Ainsworth 做了一個研究,觀察一歲的孩子在母親離開時與母親回來時,孩子會有什麼反應?根據系統性的觀察,發現依附關係有四種型態:

一、安全型。孩子在媽媽出去時哭了,但一下子就安靜下來。媽媽回來時,他張開雙手希望媽媽抱。媽媽把他抱起來,孩子黏了媽媽一會兒,心理安全以後,便離開媽媽的懷抱,想要去探索世界。

二、逃避型。孩子在媽媽要走時和回來時,似乎都沒有什麼反應。其實孩子內心情緒很激昂,只是沒有顯露出來。

三、焦慮型。媽媽走時,孩子哭天搶地,抱著媽媽不讓她走,媽媽還是走了,孩子就在房間裡一直哭。媽媽一進來就馬上抱住她,還是一直哭,有很焦慮的感覺。

四、紊亂型。媽媽要走時,孩子想去抱媽媽叫她不要走,但他不知道該怎麼做。當媽媽回來時,孩子張開雙手想抱媽媽,卻又往後退。

  依據實證研究發現,18個月大的孩子的依附型態,可以預測他18歲以後的依附型態。因為周邊的人際環境會影響我們腦的發展,而在3歲之前影響最大。父母的愛是我們安全感的基礎,研究顯示,70%80%的子女會重複父母的依附型態。
四種依附類型日後的表現是:

young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